聯系我們
手機:13722252255
電話:13722252255
微信:13722252255
地址:保定市唐縣長古城工業區
電話:13722252255
微信:13722252255
地址:保定市唐縣長古城工業區
孔子教學文化意義
發布時間:2019-07-06點擊量:63
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,這一時期正是禮崩樂壞”的時代,孔子的一生從事教育行業,后世更是尊稱為“萬世師表”“至圣先師”等。
孔子的教育理想非常的高遠,教育的成果更是十分豐碩,有弟子三千,身通六藝者有七十二人,這與孔子實行的“有教無類”的原則有很大的關系。首先從教育觀念上講,孔子認為,所有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。在孔子之前,非貴族子弟是沒有受教育權利的??鬃淤x予普通人求學受教的權利。各個階層、各種出身的人都能夠受教育,極大地提高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水平,使中華民族很快從愚昧時代進入文明時代。
孔子實行“有教無類”的同時,通過改變教育內容提升教育質量,內容的變化就是由小六藝演變為大六藝。小六藝就是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,大六藝就是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易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春秋》。小六藝和大六藝的區別在于:小六藝是知識性和技能性的,是為了培養官員的;而大六藝是古代的一些經典著作。這些經典,不僅僅是一個知識體系,更多的是一個價值體系,一個精神體系,一個情感體系,一個文化體系。
孔子是開創私學的開創者,在教學的過程中,孔子既是教育者也是學習者,他把主要精力探究與學問、傳播文化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老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