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系我們
手機:13722252255
電話:13722252255
微信:13722252255
地址:保定市唐縣長古城工業區
電話:13722252255
微信:13722252255
地址:保定市唐縣長古城工業區
孔子雕塑傳播哪些教學方法
發布時間:2020-04-13點擊量:40
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,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后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。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,人人都應該受教育。下面我們就來解說孔子雕塑傳播了哪些教學方法。
學而知之”是孔丘進行教學的主導思想,學生求知的途徑,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,孔丘提倡學習知識面要廣泛,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深入地進行思考,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。在論述學與思關系時,他說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”。
除此之外,孔丘還強調學習知識要“學以致用”,如學《詩》,不僅要學懂記牢,還要能實際運用在政治上、社交上。如果不能運用學再多也沒有意義。學是為行服務的,能夠行,也就證明已有學。由此可得,孔丘認為學習(教育)過程應為學思行結合。
孔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,孔子認為,不論學習知識或培養道德,都要建立在學生自覺需要的基礎上,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、積極性。自己對于問題能夠加以思考,獲得切實的領會,才是可靠和有效的,為了幫助學生形成遇事思考的習慣,培養善于獨立思考的能力,他提出了啟發式教學。提出了“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,舉一隅不以三隅反,則不復也”。
孔丘在教育實踐的基礎上,創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,并作為教育原則,貫徹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,取得了成效。他是我國歷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,因材施教的提出,有其客觀的歷史條件。
孔子適應社會變革對人才的需求,開辦私學,其眾多學生的情況頗為復雜,在這種情況下,要集中集中統一的教學是不可能的,只有從各人的實際情況出發,根據個性特點和具體要求來進行教育,才能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,因材施教是適應這種需要的最好方法,有利于加速各種人才的成長。